2015年11月2日 星期一

「虛無式」翻轉,誰要?



◎吳仲堯(宜蘭縣員山國小教師)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近日,校長在教師晨會作結語時(以便聽不到反對意見),再次提到「觀課、學思達…」(註一)已成教育趨勢云云。稍有心眼如我者,即嗅出其久積腸腹之牢騷--本人來這學校都第二年了,看來看去,實在看不出各位有什麼改革活力?有什麼教育專業?外面都已翻轉成什麼樣了,你們竟如此因循苟且、不思長進…

當下,我的腦海一個「燈楞」:又來了~包藏傲慢的溫良!還等什麼?子彈自動上膛,腦袋轉來轉去:「去年有學生發起全校掛反核旗連署行動,獲得多數老師支持,最後是被誰擋下來的?在你校長眼裡,不認同這是教學活動,當然無關翻轉;那麼,校內有一群老師長期熱衷投注於《數學想想》的教學研究,難道就因為不是你的主事創建,所以也不算翻轉?」

腦袋轉定,扣板機、瞄準、深呼吸--

在發射的前一秒,我還是退膛了。我決定暫且按兵不動,先回去「翻轉」一下。

網路一搜尋,果然「翻」紅得很,於是挑了幾場葉丙成、張輝誠近期的推廣演講來「自學」。研習過程中,說完全沒有感動是騙人的,光看他們直批熱諷傳統填鴨式教學的沉疴病癥,就還滿爽快的!我極願意相信,他們對教育改革確有一份雄心與赤誠;但這份感佩也就僅止於此了!因為再深思,我便不禁要搖頭苦笑:原來他們急切的翻轉(不論是有心或無意),無非就是將人類累積下來的文明知識,徹底的「資訊化」與「遊戲化」,乃至「虛無化」呀!這樣的苦笑背後,絕無任何鄙視之意,反而是發自內心,帶著一份深深的無奈與同情的…

我也曾認真「翻轉」,這才憂心忡忡…

那年,小學六年級,來了一個年輕老師,曾在某堂國語課讓我們分組競賽,玩比手畫腳的遊戲認識生字新詞,當時的我心想:相較於乖乖的坐在下面聽課,這真是有趣太多了,為何老師不每堂課都來遊戲比賽呢?

同樣是小學的某個暑假,學校來了一群大哥哥大姐姐,有會搞笑的、會唱歌的、會跳舞的、會帶遊戲的、會彈吉他的、會變魔術的…每個人對待小孩都好親切、好熱情;只有一位戴墨鏡揹藍白紅帶子的除外。當時的我又想:我長大後也要去當大哥哥。

考上師院,參加了傳說中最精實的「康輔社」,學搞笑、學唱歌、學跳舞、學帶遊戲、學彈吉他、學變魔術…,寒暑假總是南征北討、上山下海,終於如願以償的當上了大哥哥。特別要補充說明的是,所謂的「精實」名聲絕不是喊假的,本社不僅標榜才藝求精出眾,我們更深切體認到師範生的本業使命,各項表演內容自當符合教育的正面形象,各種營隊課程亦須有具體詳實的教案設計,且務必於行前經由教學組驗收認可。透過不斷的出隊,我們操練各種團康技巧:套用話術、表情肢體誇張化,以鼓動團體情緒;活用正負增強的計分機制,營造同儕合作壓力、小組競賽氣氛。我們一心嚮往某某強人學長呼風喚雨的能力,要小孩靜就靜、動就動,要尖叫歡呼就尖叫歡呼,要痛哭流涕就痛哭流涕…

畢業後,真正來到小學現場,不同的是,終於能夠坐擁一個班、一個講台。但我還記得兒時那個幻想,我不想複製填鴨,我不想霸佔講台、獨搶麥克風,我想讓所有的課程活潑化,讓孩子在遊戲中享受學習的快樂,並且培養出「自學、思辨、表達」的能力。因為大學社團累積的經驗,我熟知如何建立一套獎勵機制,安排小組合作、競賽,再將課本所要教的內容轉換成各種問題,讓孩子自己找出答案,如此,學生便能在課堂中活起來、動起來,而老師的工作就是一個益智節目的製作人兼主持人。

如是,我朝這個方向持續進化到第四年,某日教務處宣布,各學年及領域必須派出一名代表,教學演示給國教輔導員看,便自告奮勇認領了五年級國語,準備向輔導員討教。演示當天,我使出看家本領,整理了一課的總結性評量問答題,學生平日亦已按組內異質、組間均質原則編號分組,答題對象及方式縝密配套設定,整堂課下來節奏緊湊、全班情緒沸騰,我頗為自得意滿。課後與觀課輔導員對談,她先是客套的肯定:「看得出你很有教育熱情,師生關係經營得相當融洽哦。」,隨即便問:「你應該還沒教滿三年吧?」(我馬上警戒起來,想倚老賣老?)重點是下面這句:「這樣的語文教學好像空洞了些…」之後,我一直纏著她理論爭辯的蠢樣就略過不提了!

以上之所以自曝其短,是為了進一步表明我對「翻轉現象」的同情與憂心。以我近年「再」翻轉後所學之見,知識若按性質分類,大致有「資料性」、「技能性」及「原理性」三大類;傳統教學即是把力氣全壓在前兩大類上,且流於單向式的灌輸記憶、枯燥乏味的重複操作,完全偏廢了最後一類。我很能理解,當一個老師不甘淪為劊子手而思圖改變時,其直覺式的經驗連結,自然是設法完善各種遊戲機制,製造一種「攻城略地」、「擊靶破關」的成就感,以誘迫學生「沉迷」於其中,進而提昇自學效率--「PAGAMO--拍game學(台語:拍game學)」(註二)足堪稱「資訊化+遊戲化」此思路下的登峰造極之作。

然而,「翻轉」旗號如今已開枝散葉、震天價響,熱血感召各路英雄好漢,吾人理當予以鼓掌致敬,為何還要扣以「虛無化」之名?我認為其共通的盲點便在於:將所有「知識的傳承」一概窄化為「資料的吸收」與「技能的精熟」,仍舊輕忽了最重要的「原理性知識」的價值;就這點而言,實與傳統教學無異。

不重知識辯證,教師終將「虛無化」

「原理性知識」的價值能否彰顯,決定於「問題意識」的存否,沒有明確的「問題意識」,人的主體性將異化成知識的附庸。學習者的原始動機,本應來自關切知識本身的「深刻問題」,不該是外加的各種馴化機制,而對「問題」優劣深淺的琢磨與玩味,多半仍需由學思經驗豐富的教者來啟發、引導;要言之,「知識的傳承」若欲臻動人心弦,關鍵即在教者對該門知識先備真知灼見,並輔以教學現場主持對話的功力。

「翻轉教室」確也強調「問題」的引導與課堂的主持,但從幾位翻轉名師的教學演示看來,似乎都只為了消化制式教材、補充資料,才來設計問題,課堂討論多半亦停留於訊息的歸納整理,始終未見提出較本質性的問題(或許是我涉獵的還不夠多),例:「為何非讀這些資料不可?」以引發深刻的思想辯證。尤其,當老師們孜孜念念於「翻轉」的終極境界--「甩手養生」時,被「虛無化」的已不單是知識,恐怕將是一個個活生生的「人師」啊!於是,我不免要困惑:翻轉了半天,難道就只為了將傳統師生的生命樣態--「半獸人v.s.植物人」(註三)對調過來?更且擔憂的是:在一種鄉愿、和稀泥式的觀課氛圍底下,學生們在翻轉教室裡所感受到的樂趣,到底有多少是起於知識的好奇而心領神會?亦或僅僅是依附於那些外加的功利虛榮?若不幸僅剩後者,我想也不能怪他們老師的,因為「老師也是苦過來的呀!」(註四)

報告校長:我已經「學思達」完畢;您呢?也準備好要被「翻轉」了嗎?

註一:「翻轉教室」關鍵詞。

註二:PAGAMO」係由葉丙成教授及其帶領的台大學生團隊所共同研發,且宣稱全球首創,將線上遊戲與互動式開放課程精心結合的線上學習平台。見〈超越教育!線上學習新革命:葉丙成at TEDxTaipei 2013〉影片

註三:張輝誠老師在演講中常批評傳統教學把學生「從動物訓練成植物」。

註四:見張輝誠老師於20141213老師,你學思達了嗎-- 中山女高張輝誠老師學思達理念分享〉演講中的玩笑語。

攝影/曾慶怡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