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1月2日 星期一

翻翻〈分享的力量〉



◎ 林二啼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攝影/曾宥渝

老友W是位小學老師,我們約莫半年聚首一次,席間把酒縱論,主題免不了台灣前途、教改現狀。今年七月,W問我對熊熊的「反黑綱之火」有何看法?有道是「一鳴驚人、二啼贊聲」,我模仿柯P回應:「該怎麼辦就怎麼辦,比照黑心食品處理模式,要求退回並全數銷毀!」隨即引來彼此一陣的笑鬧與共鳴…

W臉色突然一沉,冷問:「若百年黑店堅不踩煞,橫心『溼滑』到底呢?」我快意接答:「哈!那他們明年的選情只好跟著一路『溼滑』到底囉!」這下,他不但沒再起鬨,表情反倒愈發嚴肅的澄清:「先不談大選,我比較想關切的是教育現場會怎樣?」我也配合著正經起來:「你是在擔心洗腦課本可能造成的負面效應?」他遲忖了一下:「嗯,對一半。」接著說:「食物確有黑心摻毒,哪怕一口,萬不能給小孩嚐試下肚;但課本果真逆勢消『獨』,即便百看,學生的腦未必就輕易讓它洗去呀!」


憑多年的交情默契,我大致能揣摩出老友話中深意:面對生硬無趣的課本,要不是為了應付考試,誰會當真唸它?不論成績高低、資質優劣,一般心智狀態正常的學生,無非就是逢場作戲、「清彩」翻翻罷了!「所以根本不用擔心洗腦的問題?」老友搖頭說:「你忘了,還有最關鍵的角色--
對呀,就是「先生~」你!身負第一線「行銷」重任的教師,若對「黑箱課綱」無感、對「洗腦課本」無拒,一如過往的照本宣科、考試填鴨呢?原來,反對半天,最令人擔心的,還是多數老師的「舊腦」是否更新、翻轉了?聽我一提「翻轉」,W才又閃現一抹笑意,只是這個笑有點賊…我知道,我上鉤了!

我這麼思考「分享」


W似早有準備,拿出一本小學五年級的國語課本,翻到目次,指著題為〈分享的力量〉一課,要我先猜內容可能寫些什麼。「審題、立意」嘛,這我會,談「分享」總要先定義「分享」,然後舉例、論證「分享比獨享的力量大」。舉什麼例好呢?我故意打趣的說,比如流行歌詞「與你分享的快樂勝過獨自擁有」啦,或者孫叔叔的廣告名言「好東西要跟好朋友分享」啦。W笑得更賊了,我心想:不會吧?還真的這麼low啊!伸手想拿來看個究竟--

W卻死壓著課本不讓翻,執意要我為「分享」下個定義。我說,「分享」就是有別於「獨享」,一個人對其所有物,選擇不獨自享有,而主動分予他人共同享有。

W問,「分享」也可以說成「共享」嗎?我看了看一桌的酒菜(這次輪到W作東),應該…可以吧?W舉例追問:「民主國家的元首應盡其可能和人民分享他的權力」這句話通嗎?我馬上警覺,當然不通!封建專制時代,一位帝王若願意與人民分享權力,當然容易贏得聖君的美名;然而,現代國家立憲精神無不強調「主權在民」,政府、元首的權力本就是人民賦予,何來之權「分」予人民共「享」?既無權可「分」,也就無權能「共」。

W順勢藉題發揮,那麼「台灣是民主立憲之國,屬於全體人民所共有、共治、共享」此句的「共」可改成「分」嗎?我明白了,國家非一人所建,便無任何一人能「分」之,又因主權屬於全體人民,故人人皆可「共」之;意即,能「分享」者才可能與他人「共享」,但能「共享」者,並不代表就能同他人「分享」。W補充,不僅國家,但凡有形、無形之「公共財」皆只「能共不能分」,無形者如:美好的同學會「時光」,我們只能「共」享,無法「分」享。我又想到,人們常會說「我想和大家分享現在的心情」是因為這份心情是屬於「我」個人所有,自然就有「分或不分」的選擇;不過,分了之後能否獲致「同享」之樂,還得視「聽」者的意願和接受度而定,否則,這樣的「分」,就容易變相成一種強求他人「分擔」的心理作用。

如是辨義之後,W才願意打開課本讓我看,我快速的翻閱一遍全文(註一),又重頭反覆讀著前兩段:


「從上海到倫敦,怎麼去才好玩?」這是上海一家電器公司的有獎徵答題目。

第一特獎是四十吋彩色電視,參與這個活動的情況異常熱烈,書信有如雪片般的飛來。競逐者來自全國各地,其中不乏教授、大學生、上班族,甚至家庭主婦,答案是無所不包,創意是無奇不有。決選的結果出乎意料:由一個小學生雀屏中選。他的答案很簡單:「跟好朋友一起去,最好玩。」的確,誠如評審給的評價:「分享的快樂,遠勝過獨自的擁有。」

W看我時而歪腦、時而皺眉的,迫不及待問我有何感想,我說,怪怪的,但一時說不上來,W猛點頭且慫恿我憑直覺,逼得我脫口而出:「到底這個小學生分享了什麼啊?」不是電視機,也不可能是出飛機票錢,難不成是包辦全程食宿旅費?我們只稍順著普通小孩天真、直樸的心思去想,就不難理解,小孩在意的不是地點、行程、旅費、風險等客觀現實問題,而是有沒有能陪他玩得起來的友伴同行,其主觀需求無非就是有人可以和他「共享」美好時光(時光無法「分」),或者「分擔」各種心情(心情分出去,未必能同「享」)。童言童語經常跳脫線性思維,小朋友雖是歪答,卻提示了旅行中「心靈層面」的價值,若能因此雀屏中選,本是一則佳話趣譚;奇就奇在,評審也跟著跳tone起舞,硬是在評語扯上「分享的快樂」;怪就怪在,竟還有人選用此例當作文章的開場?W聽得眉開眼笑,頻頻予我擊掌稱讚,我不禁想挖苦他:「這樣的課文,你都怎麼教的啊?」W彷彿早料到我會有此問,一副神態自若的道:「就把我們剛剛的討論內容拿來教就好啦!」

朋友這麼詮釋「分享」


究竟W是如何詮釋這樣的課文?為就教於廣大讀者,徵其同意,代「分享」如下:
一、未看課文前,教師舉例或學生造句,練習辨識「分享」、「共享」與「分擔」三者詞義之異同。

二、只看課文標題「分享的力量」,猜課文可能會舉的例子,並予以「影響力」的評價。

三、看完一、二段,請學生先提問,再由老師追問。

四、預設討論問題:
(一) 如果你也是「競逐者」得知評選結果後,你是否感到服氣?理由為何?
用意:不服氣的理由之一,要能看出,「從上海到倫敦,怎麼去才好玩?」的「怎麼」去當然要依「從上海到倫敦」這個標的來想,正常合理的方向會是路線、交通方式的選擇;答「和好朋友一起去」明顯失去原句的「針對性」,因為它可以換成任何一個地點。除非我們把「和誰去」也納進「怎麼去」的方式之一,那就是語言上的一種引申用法。

(二)猜猜看,「競逐者」的答案可能有哪些?怎樣才稱得上「無所不包、無奇不有」?
用意:如果真的「無奇不有」,便可呼應第一題「不服氣」的理由;但若只能歸納出大同小異的答案,那就足證作者之「妄言」。

(三)有獎徵答活動通常都會吸引很多人熱烈參加,文中為何寫「異常」,哪裡「不正常」?
用意:這裡的「異常」是副詞,意即「很、非常」,形容熱烈的程度;有別於精神「異常」之「異常」乃形容詞,形容事物的狀態。詞性辨義後,可探究用字考量。

(四)文中列出「競逐者」的各種職業、身份時,為何要在家庭主婦前加個「甚至」?
用意:猜想家庭主婦在中國社會中的角色地位,或者作者的意識型態?體會「甚至」的用法。

(五)你認為電器公司舉辦「有獎徵答」活動,算是一種「分享」的行為嗎?
用意:不論作者有否如此暗示,皆可延伸思考許多商品的促銷手法,經常會透過一些美麗的言辭包裝。

(六)文中得獎的小學生實際上到底和他的好朋友分享了什麼?
用意:思考若讀者有這樣的錯覺,是作者的巧思亦或敗筆。

(七)你認為「和好朋友一起出國去玩」這樣的想法,有符合「分享」的精確定義嗎?
用意:深入探究人性之後,真正屬於「分享」的成份不能說完全沒有,但用「互助、共享」應該是更精準些。
(八)你認為作者開頭兩段所提的這則趣聞是切入文章主題「分享」的好例子嗎?
用意:思考如何引用恰當的例子才能切題。

然而,有人這麼教「分享」…


正當我深感「酒足飯飽」,用一種欽羨、敬佩的眼神,「瞇」著這位在小學教育耕耘多年的忘年之交時,未料,他老兄的「菜」竟還沒出完,又拿出平板,點了一段影片請我看。W先簡單說明,這是高雄的一位王姓小學老師在某個「翻轉教育」研習(註二)裡的教學演示,演示教材正是上述這篇〈分享的力量〉的首兩段,並且希望我看完之後能給點意見。個人當下酒後一陣「亂吐」,醜態實不宜再行「分享」,但勉力摘錄其中幾段師生「精彩」對話,供有識之士自行參酌:

影片5:50-8:30

師:本課主題是「分享的力量」,你看到這個題目,你猜內容會講什麼?
甲:我覺得「分享」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看世界。
乙:會講一些好的(分享)經驗和大家一起分享,我們就可以學習這些經驗。
師:太讚了!好滿足哦。

影片11:55-12:05

學生概覽全文後…
師:請問有人還沒看完的嗎?都看完了。哇,我們班果然是資優班,而且我剛剛注意到,有兩個同學非常厲害,他們一邊看的時候,一邊還會畫線…

影片12:30-13:40

師:看完之後,和剛剛的猜想有何異同?這樣好了,有人還記得課文內容寫什麼?
甲:有獎徵答,有一個小朋友得獎。
乙:舉諾貝爾小時候和長大之後的故事當例子。
丙:有東西方的例子對照。
丁:他舉諾貝爾的經驗來告訴我們,我們的快樂是來自於分享,而不是擁有。
師:掌聲鼓勵!我覺得我可以不用上了,因為他們(註三)都知道了。

影片22:20-22:50

師:文中提到一家電器公司舉辦有獎徵答,到底最後是誰得獎?快速反應題!
甲:小學生。
師:他答對的答案是什麼?
甲:跟好朋友一起去,最好玩。
師:掌聲鼓勵!

影片22:50-24:10

師:為何小學生的答案可以雀屏中選?
甲:因為評審給他的評語裡提到「分享的快樂勝過獨自擁有」,所以他是把很多人的快樂加起來,讓評審覺得很好。
乙:「出乎意料」很重要,因為他的答案讓大家覺得出乎意料,所以他可以雀屏中選。

丙:「無奇不有」就是各種不同的方式統統有。
師:所以他這個答案真的很特別,是嗎?

面對教材洗腦,能不「翻翻」腦袋嗎?


至此,我總算了解W何以對「翻轉」一詞這般敏感。W也不再保留,語重心長的說:「像這種不涉及『國家認同、歷史觀點』的課文,雖沒有『黑箱』疑雲,通篇所舉分享之例卻不時流露『爭名功利』思維,難道就沒有『洗腦』的問題嗎?

一個老師如果沒有『獨立思考』的能力和習慣,面對這些拙劣教材未嘗提出質疑批判,就『清彩』翻翻、全盤皆收,就像王師,其教案所提問題(註四)幾乎取自出版商提供之教師手冊指引,即便再有滿腔熱情,搶搭「翻轉」列車,不過是換成『問答機制』來荼毒學子的心智而已,何來『學思達』能力之提升?

因此,真正的『翻轉』,當然必得認真的『翻翻』教材;但要有能力『翻翻』教材,老師就得先有一顆願意不斷『翻翻』的腦袋啊!」


註一:全文見康軒版國小五上國語課本第八課

註二:讀者可直接點選文中連結,或到 youtube 網站搜尋「老師,你學思達了嗎- 新上國小王建正老師教學演示」影片。
註三:此處「他們」非誤植,乃當時王師的說話對象為台下觀課老師所致。

註四:請參見王建正老師20141213實作示範講綱《分享的力量》:https://goo.gl/ZjK0Rk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