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1月2日 星期一

「翻轉」觀課老實言

◎ 金不換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


那是可以接連幾堂的「線上觀課」。



古早的「教學觀摩」,只是偶而為之的表演;如今,「觀課」已日漸平常,主要的推力來自政策,例如「教師專業發展評鑑」,要求學校主管到「教室走察」,教師每年應開放多少課堂等等。這種打開教室的新文化,是否真能提升教學,或是搞出更多的形式文章?還有待檢視。




「觀課」有另外一股力量,源自個別的老師,在「學習共同體」和「翻轉教學」的風潮下,主動開放教室。這樣的老師是自信的,積極的,甚至為宣揚新式的教法,將課堂錄影透過網路傳布,讓觀者不必奔波,也面向廣大的群眾。



我想,老師們有如此的熱誠和胸襟,如不能好好地觀它一觀,實在對不起他們。而觀之如果沉默,彷彿怎麼做都沒差,就更對不起他們。又倘若說點什麼,卻只肯揀些好聽的,就尤其對不起他們了。



那幾堂可觀之課,教的是「分數乘法」,由一位五年級的級任老師,與資訊組長合作,展開「翻轉教學」的實驗(註一),其中最凸顯的教法,是大量引用「均一平台」的教學影片,和互動式練習。



在觀課當中,我產生一個自然的疑問:為什麼老師人在,卻以「均一」的影片代替,不自己上場? 從各種可能性推敲,有了以下的想法:



1.      可能是要穿插變化,因為人的注意力平均只能維持十八分鐘--但這樣的話,換成影片還不夠,它得有點廣告的效果(挑起觀眾的需求);無論如何,不是單從台上的講述換成在電腦上,就抓得住學生。



2.      可能是教學落在重要的章節,老師已先上過一段,要反覆進階,例如註二的情況,此時,採用影片好不好呢?--這得看看它的品質了。



以均一的「真分數乘真分數」(註三),與其他的網路資源比對,特別是最應當的、國家教育研究院所製作的學習影片;我發覺,均一的理路含混不清。



例如,均一片中先舉出算式,「畫半個圓餅,將它切三份,得出一份是個圓餅」;然後換數字,「畫個圓餅,直接取出其三分之一、得到個圓餅」(如圖一);接著驟下結論:「透過這兩個例子可得到『分母乘分母、分子乘分子』的算法」,問題是出在,要說明「」,起碼得畫出個圓餅,偏偏先前並沒有因為乘,把圓餅進一步細分。





國教院的片子不是從算式,而是從應用題出發,圖示則採用方塊;比如第二個例子「田地的是果園,果園的種葡萄,種葡萄的面積是全部的多少」,先將代表田地的方塊橫切三份,標出其,再把這橫切五份,以便定出其中兩份--這樣縱橫交錯的好處是,如下圖二,可以直接看出算則裡的「分母相乘」、與連帶的「分子相乘」、各是從何而來?(註四)





或許讀者會想:拿公家的成果,與民間的免費平台來比,是不是不太公道?確實如此,如果要評鑑給獎的話。但這裡純以教學的高下來考量,而且還未論及電子板書的清晰,口語表達的準確等等。



其實也不必看影片,一般課本似乎都運用了方塊切割的圖示,才導入分數相乘的算則。如果老師不願唱獨腳戲,那就更不必靠影片,要讓學生瞭解分母相乘的理由,豈不更適合用問答或分組報告的教法?



3.      也可能是,老師希望小孩習慣看「均一」的影片,以後就可以指派他們在家觀看;例如註五的教學過程,強調「老師不必講、學生自己看」,是走向典型的「翻轉」的作法。然而,「在家自學,在校習寫」,為什麼會是值得追求的目標?



就聚焦在小學數學,假定老師有一定的講課功力,還需要讓學生看影片來代替聽課嗎?影片的「精簡」,對小學生來說,會不會顯得太快?當課程的難度是連在學校慢慢講,都不容易讓他們聽懂,那怎能期待學生去看片,以為他們遇到難處時,會去按暫停或倒帶反覆?如果真這麼積極,學習的動機也就沒問題,而只要動機不低,老師大可以營造課堂「敢問」的氣氛,鼓勵學生不怕說錯--這樣當場解說和討論,不是比訓練他們「記錄看片的疑問、再帶來課堂」更實際也更親切一些?



說到提問,在堂上(註五19:45之處)做課本習題第一題「」時,有個小孩問:「69可以約分嗎?」同學和老師都異口同聲回答:「可以,用3約」--我倒以為他的念頭是想「直接約」,也就是要問「」裡的9,可不可以和被乘數的6約一約?這是一個經典的錯誤,如果當時老師接到這個球,順勢加以澄清的話(回到乘以分數的原意,而不只是重述算則),可以讓學生學到更多。



4.      想讓學生習慣用「均一」,還有一個可能是,它與我們傳統的成功模式,前「課後送去補習」相符。只不過,要利用這免費的補習來重複聽講,得加上記點獎勵的作法,小孩才有可能在電腦前乖乖就範。而補習所以有用,是在課業之外做大量的練習;當老師採用「均一」的教練功能,可以不必一一批改,可以監控進度,統計學生的成效,那就很容易幫學生補一補了,而最後反映在考試成績的進步之上--這或可稱之為一種致命的吸引力。



總而觀之,翻來轉去,教學的形式變化很多,內容卻與傳統無異,非常地可惜。都停在計算演練的層面,因此學生的困惑也一直還在:怎樣能解決應用題,自然想到該分數相乘?而說到底,「某數的五分之三倍」,是把它分五份取三份,那「除以五再乘以三」就好了,何必又列式為「某數 × 」?



對個別老師或民間的平台而言,以上的要求就太高了;更應負起責任的,是教科書出版商,和國教院這樣的公立機構,何時才能提供更好的,能清楚講理,讓學生有感覺的課本與媒材,以符合新時代教育的需要?對於精進內容的教學,社會還欠老師很多,大人還欠小孩很多,那也就不必去忙各種翻轉,也不必為了小孩不看影片而記點了吧?




註二:2014.2.12,老師先從分數乘整數、教到整數乘分數(初步翻轉:https://goo.gl/SWKB1D)。2.13,在課堂一開始播均一的影片(4:20~14:30https://goo.gl/XrDXTX)。

註三:均一影片「真分數乘以真分數」 

註四:國立教育研究院影片「分數乘法算則Ⅱ」,果園的例子出現在5:20~6:10 ,前後還各有一例,然後歸納出算則。

註五:線上觀課「成功的一堂課」,錄製日期2.14
  
本文首圖圖片來源/Flickr Creative Commons   圖片作者/peng yu liu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