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0月29日 星期四

i 可以怎麼出場 ─兼評可汗學院的教法(上)



◎史英



〈可汗學院為什麼不肯精進教學?〉一文中,我提出了一些和流行觀點不同的評論;為了避免淪為抽象的言詞,應該舉出實例。以下的例子,是algebraⅡ中「複數篇」的第一個單元:「虛數單位iThe imaginary unit i)」。因為國外的評論大多集中在小學的部份,所以我選了一個中學的題材;至於選該篇中的「第一單元」,則是為了避免涉入太多技術性的內容,以便不大熟悉「複數」的讀者也可以輕鬆閱讀。

另外,我也覺得負責任的討論,不能只檢討別人;所以除了不得不先簡單介紹可汗這個單元的內容之外,本文主要是呈現我所提出的「對案」,也就是針對同樣這個標題,大概同樣長度的影片,我所設計的一個「腳本」──評論可汗的教法反倒成為其次了。


這麼說來,也許先跳過以下的「簡介」,直接去讀我的腳本(請見「二、i 的出場—我所設計的腳本」),比較更能掌握整件事情的理路(虛數的概念雖然基本,但涉及的思想還是有點複雜);當然,我更希望讀者也去看看可汗的影片(https://goo.gl/UAYp4b),兩相對照,應該會覺得非常有趣。

一、可汗影片說了些什麼?

可汗的「虛數單位 i」這個單元,由五段影片構成,各段的內容大概是:

1. 介紹i和虛數(introduction to i and imaginary numbers)(520

影片一開始就說 i = 虛數單位(imaginary unit),但沒有一個字解釋什麼是虛數,也不說所謂「單位」是指何而言。然後把i定義為「平方等於-1」的數,沒有一個字提到這個數到底是否存在;稍稍提了一下「也可以說它是根號-1」,強調「這樣說沒有錯」。接下去就從 i 的零次方,一次方,二次方…逐步計算i的各個方次。

2. 計算i的任意次方(calculating i raised to arbitrary exponents)(620

接續前一段影片,繼續算i的更高次方;指出可以利用i4次方等於1來簡化計算。這整段影片步驟講得非常仔細,舉了很多例子,也用了「i 4k 次方」=「(i4次方)的 K 次方」做說明。但非常奇怪,講者並沒有教小孩用4去除指數,例如算 i 7321 次方,就把 7321 寫成 7320+1,但並不教小孩那7320(它是 4 的倍數)是從哪裡來的,每個例子都是如此。

如果說這很基本,學生應該自己發現如何得出 7320 這個 4 的倍數,那「i 3 次方是 - i」的計算更基本,為什麼還非得一步步算給學生看?既然假設學生連最基本的演算都要教,那為什麼在這個關鍵的問題上,反而又留一手呢?

3. 練習題─內容是算i的幾次方,選錯答案會有提示

4. 負數的虛數根(imaginary roots of negative numbers)(404

內容是簡化「」,強調它代表-52的「主平方根(principal root),或「複數平方根函數的主要一支(principal branch of complex root function)但並沒有一字說明這些名詞到底是什麼意思:所謂「主」或「主支」是指何而言,甚至連「平方根總是有兩個,所以從其中挑一個為主平方根」這樣的背景都沒有解釋。(關於這些的解釋,見下文「我的腳本」)

從這兒開始,我強烈地感受到講者並不是想要讓學生聽懂,而只是想要讓別人感覺到他有修過「複變函數論」。這樣說是有理由的,因為在網路上還可以看到這段影片的舊版本(http://goo.gl/Lp7jFp),其中是直接把 i 定義為「」,這應該會受到數學家的批評,所以新版或許是針對那些在數學上的批評所做的回應。但講者並沒有能力把事情的原委對學生講明白,結果就變成好像在對教授做報告。



在不斷強調「主平方根」聲中,影片做了「」的演算;同時在旁提醒:如果根號裡面是一個負數乘一個正數,你可以把根號拆開;但如果根號裡面是兩個負數相乘,就不可以這麼做(舉不等於為例),但並沒有任何一字說明其理由為何。

5. i 做為 -1的「主平方根」(i as the principal root of -1)(644

這段的一開始就說:有人會告訴你「i =」是錯的;接著再用上段說過的「如果根號裡面是兩個負數相乘…」那一套,說明「有人會告訴你」的才是錯的。

後面又重覆說了一大堆「主平方根」的話,但我實在看不出其中有任何理路,所以也很難幫講者在此重覆一遍。

看起來,主要還是在辯解別人對「i =」的批評,但講者恐怕並沒有抓到問題之所在,所以聽不出他到底想說什麼。這是許多「當年的好學生」的共同的特徵:善於掌握答案,但無法掌握問題。

以上,是這廿幾分鐘影片的簡介。最可怕的是,它會讓不太用心的學生以為自己「看懂」了。因為它把主要的問題都掩蓋起來,並且把原因和結果混在一起講,讓學生想要問都不知道從何問起;同時,又以不附帶理由的「演算規則」,讓學生自以為知道了怎樣是對怎樣是錯。簡單地說,這是教奴才、而不是教主人的方法;在這種教學下,學生會習於接受指令,並喪失想像與提問的能力。

一場好心的挽救小孩的舉動,到底為什麼會淪落至此?在〈可汗學院為什麼不肯精進教學〉一文裡,我認為主要是主事者的「名校菁英」心態所致;如果讀者還不能領會這層意思,那麼就請對比以下的教法。

二、i 的出場—我所設計的腳本


因為是「腳本」,所以既有「旁白」,又有「畫面」,兩者在同步的時候要有所配合。以下的文字敘述,就是旁白的內容的精要,實際錄製的時候,應該要更口語一些。文字敘述中所夾註的數字,則代表口述到此的時候,畫面上將出現「數字所代表的那一行」;換言之,下面的「畫面」雖然已經呈現了所有的「行」,但在影片播放的時候,各「行」是配合旁白依號碼序逐步出現的。閱讀本文時,則請讀者在旁白的「夾註數字」和畫面中「數字所標示的行」之間,自行參照。

1. 無中生有的 i

〔旁白〕
A:我們知道任何實數 x 的平方,也就是 x 自己乘自己,答案都不可能是一個負的數;所以,(1)是不可能的;所以,(2)這個方程式,在實數的範圍裡是無解的。
A:面對(2)這個無解的方程式,我們用「無中生有」的方式,「憑空捏造」一個「想像(imaginary)的數」,用 i 代表,做為它的解。
B:這麼說來,把 i 代入(2)這個方程式,等號必須要成立(3)。
A:對極了,但 i 不是實數,所以英文把它叫做 imaginary number,想像出來的數;中文把它叫做「虛數」,也是強調它不是「實」的數。

B:可是,真的可以這樣無中生有,憑空捏造一個數嗎?
A:這種事情,我們是有「前科」的。記得在小學的時候,如有人問你(4),你也會說不可能,因為心裡只有正數;後來我們「無中生有,憑空捏造」了負數,就可以說-1就是解了(5)。

B:那麼,一張得了0分的考卷,我也可以「無中生有,憑空捏造」把它說成是100分嗎?
A:我知道你的意思,「無中生有」的事情,固然可能是偉大的創造,但也可能是無恥的謊言
B:所以,我們怎麼區分哪個是創造,哪個是謊言呢?
A:其實沒有那麼難,創造出來的東西,雖然是從前沒有的,但它不能和舊的事實相衝突;謊言呢?則必須靠著不斷製造新的謊言來維持。

B:「製造新的謊言」!這正是我所擔心的;我們「無中生有」了負數以後,你就有了新的問題:誰的平方會是-1啊?(6
那麼,「無中生有」了 i 以後,我當然想問:誰的平方會是 i 啊?(7)—難道又要「無中生有」另一個數嗎?
A:好問題,容許我為你演示i的威力。i 這個新生事物,必須和舊有的數相融和,所以,只要有了 i,就應該有1+i,或其它實數和i相加或相乘,我們把這些跟著i不能不跑出來的數(8),就叫做複數。容許我演示 1+i 這個複數的平方,注意,我們是依照原來實數中既有的平方公式來算(9),再把2除到等式左邊,再放到平方裡面(10)。


〔畫面〕





B:哇!竟然找到「平方等於i」的數了,竟然解出(11)了,竟然不必「無中生有」另一個數,只靠原來的 i,就找到 i 的平方根了──這也未免太神奇了吧?
A:讓我告訴你更神奇的事。一旦建構了複數系(8),任何這樣,包括著單純的 x 幾次等於一個複數(12),甚至是係數裡面有複數的方程式(13),不論是幾次方程式,在複數系中都可以解;換言之,一旦有了 i,創造新數這件事情,就算是走到頭了,從此再也不必發明新的數了─這件事情,不是我隨口亂掰,而是可以嚴格證明的,就叫做「代數基本定理」(14),不過這超出了中學階段的數學,要在更專門的課程裡才會學到。

B:這讓我想起舊約聖經的第一句話,就是創世紀的開頭,那句話是「神說:讓那兒有光,那兒就有了光」(15);接下來的幾天,神便創造了世界!然後,這個世界裡的事情就會自己運行,不再需要神來照顧了(這是比喻有了 i 之後,所有方程式都有解,不必再造新的數了)。
A:然而,這位創造一切的神,也是人所創造的!生而為人,我們的本質就是想要創造,想為這世界增添新的事物,同時,標記我們自己曾有的短暫的存在。
B:這麼看來,當人說:讓那兒有 i,那兒便有了 i16),並因此而構造了整個新的複數的世界,這也不是什麼怪事,甚至是人類文明發展中不可避免的事了。

〔畫面〕


2. 互動式練習(先核對答案,如果答錯了,可以查看提示)

1)計算:(1i2,(-1i2,(-1i2 ──提示:(a+b2 =?(a-b2 =?
2)計算:(1i4 ,(1i4 ,(-1i4,(-1i4──提示:先平方再平方,不就四方了嗎?
3 x24,有兩個根,分別是_______──提示:找一些數代進去試一試
4 x2-1,也有兩個根,一個是i,另一個就應該是___──提示:先猜一猜,再驗証它的平方看看是不是-1
5 x22i,也有兩個根,分別是_______──提示:回頭看一下剛才做過的練習
6 x4-4,應該有四個根,分別是_______________──提示:回想一下「根」是什麼意思

〔解答〕:(1 -2i  2i  -2i   2 -4  -4  -4  -4   32  -2   4-i5 1i  -1i
6)(1i);(1i);(-1i);(-1i

上面x4-4並不是特例,之後的課程裡,我們會提供「xn=任何複數」的解法

3. i

〔旁白〕
B:我忽然想起好像被你騙了:為什麼要「無中生有」一個 i 呢?就像解 x22,給 2 加上根號就是解(1);同樣的道理,x2-1的解,不就現成的是嗎(2)?
A:你可能是被騙了:x22 這個方程式有沒有解,也曾經困惑古人;亞里斯多德和他的學生,花了很多力氣討論「有沒有一個面積為 2 的正方形」(3),因為當時大家只知道有理數,但找不到一個有理數的平方等於 2──沒找到之前,加上也不知要代表什麼。

B:難道 x22 的解,也是「無中生有」而來的嗎?
A:確實的,人們後來「創造」了無理數,這當然是另一個故事了,而且知道它的解大概是1.41421356...,但因為它不循環又沒有規則,根本無法書寫,才用去代表它;只是一個符號──符號是用來代表已經有了的東西,符號本身並不能讓沒有的東西變成有(4)。

B:你說的是還沒有創造出來之前的事,現在既然已經有了根號這個符號,我們可以直接就用代表那個想像中的數,或無中生有的數,又有何不可呢?放著舊有的符號不用,為什麼一定要弄出一個新的符號 i,再去想 i對不對?
A:你的這個質問,其實是問到了一個要點;這個要點,是我們之前還沒有時間好好去解釋的。讓我們把根號的意義再確認一次,剛才說,我們先確定了 2 有平方根,然後才把它叫做;但2其實是有兩個平方根的,還有一個是 -1.414…(5),那麼,是要代表哪一個呢?

〔畫面〕

B:難道不能讓既代表這個,也代表那個,就是讓=±1.414…嗎?
A:你問到事情的另一個要點:我們用這個符號去代表一個數,就符號的功能而言,一個符號最好只代表一個數,所以,要不就代表 2,要不就代表 -2恰恰就是不能等於 ±2 6)──這就好像如果用 π 代表了圓周率,就不能再用它代表別的數。

B:可是我們常常看到「若 x24,則 x=±2」(7),x不就等於 ±2 嗎?
A:你問到了第三個要點:x 是個未知道,它並不是代表某個固定數的符號,說 x=±2,是說它可以是 2,也可以是 -2;但是「一個」數,它不能是這個又是那個!

A:因為一個正數,例如 4 2,的兩個平方根,剛好一正一負,所以我們就約定,讓根號代表正的那個平方根(8),也有人就把正的平方根稱為主根(principal root);這樣約定之後,所有正數的根號,都有了一致的意義,就不會產生混淆了。

B:照你說的這樣,x2-1的兩個根 i -i,也是一正一負,所以就應該等於正的那個 i,這不是順理成章嗎?
A:你問到了第四個要點:這事情的「理」恰好就是沒有那麼「順」,因為,i 是我們「無中生有,憑空捏造」出的來「想像的」「虛的」數,所以,它和實數中的0沒有大小之分,也就無所謂正負;說 i> 0 i< 0 都是沒有意義的(9)─所以,當我們要決定代表 -1 的哪個平方根的時候,沒有辦法像處理那樣,指定它代表「正」的那個根。


〔畫面〕




6      =±1.414...=±2,都是不行的,因為一個符號只能代表一個數
7      「若x24,則x=±2」是OK的,因為x只是未知數,並不代表固定的數
8      約定:√正數代表一正一負兩個平方根中,正的那一個:例如,2-2
1.414…,-1.414…;正的平方根,也稱為「主平方根(principal root)」,以便和另外負的那個平方根有所區別
9      虛數無法比大小,故無所謂正(大於0)或負(小於0),「i> 0 i< 0 」都是沒有意義的
Bi雖然沒有正負之分,但 i 前面代著正號(即 i+i),-i前面代著負號;我們可以指定代表「帶正號的 i」(10),不是代表-i,不就好了嗎?
A:你說的對極了,我們正是這樣約定的;但是,這整個想法有一個前題,就是你得先「無中生有,憑空捏造」出一個 i 來,然後把定為 i ──而不能像你一開始想的,把 i 這個概念省去,直接用代替它;因為,本身的意義(代表 -1的哪個平方根),還妾身未明呢(11)!

B:原來如此,原來 i 的出場,是不可或缺,無法替代的;如果有人把 i 定義為,他就一整個弄錯了
A:當我們說「讓哪兒有 i,那兒就有了 i」,這個創造的意義,遠比人們能夠想像的深遠;把i定義為的人,並不真的知道自己在說什麼。

〔畫面〕



10)約定: +i-1
11)但在這樣約定之前,必須先創造i;否則,無法確定代表-1的哪個平方根


4.     是否等於根號(待續)

圖片攝影/曾宥渝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