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2月5日 星期二

森小的一堂國語課--〈小樹〉

 小何老師(森小老師)

某日下課前,一個孩子問我:「下次要上什麼?」我正要回答,孩子搶先我一步說:「希望能上康軒教科書。」我大吃一驚,直直地望著孩子,正想問為什麼?孩子微微一笑:「可以吐槽教科書,很好玩啊!」


啊哈!原來,是喜歡「吐槽教科書」啊!還記得那學期一次轉來六個新生 ─當然都是從公立國小轉來的─第一次上課,我請他們翻開教科書,那心不甘情不願的表情,彷彿我虧欠他們什麼似的。

「哎喲!幹嘛用這課本啦!」孩子們以為來了「體制外」的森小,應該不用寫功課,當然,也不會看見教科書吧。沒想到第一堂課,我竟然發給一人一本國語教科書,還附上生字甲乙本。

「那要寫習作嗎?」新同學們熟練地問,舊生們則瞪大眼睛、面面相覷,不知「習作」為何物。我笑笑,沒有回答。請大家翻到課本第十四課〈小樹〉,閱讀前兩段。
 這兒邀讀者朋友們來試試一個好玩的事:請先讀完以下這一段課文,暫時 閉上眼 ,在心裡默想一個問題,想的時候用力忍住想「看解答」的慾望,想出來再繼續往下讀。 

父親去世後一年,母親也跟著離開人間了,當年我才五歲。從那時候開始,我便和爺爺、奶奶一起生活。
記得那是個冬天的下午,在母親的喪禮結束後,我們走到鎮上的車站搭公車。上車後,我坐在爺爺、奶奶中間,這種被環抱的感覺好極了,我安心的沉沉入睡。

吐槽課文第一招--找出課文哪裡怪怪的

「讀完了?試試看來吐槽課文。」新同學們一時聽不太懂「吐槽」的意思,我轉個話說:請大家找找看,課文哪裡怪怪的?
孩子們陷入沉默,有點不安。他們不太有把握所謂「怪怪的」,是什麼?這可是過去要倒背如流、滿是標準答案的教科書呢!

大家抓頭的抓頭、低頭的低頭,靜默了好一會兒。舊生安兒率先發難:「很沒心肝ㄟ!」

「厲害!為什麼說他『沒心肝』?」我大笑追問。

安兒得到了「厲害」的鼓舞,更加理直氣壯了:「小樹爸媽死了,他怎麼都沒有哭?」

其他孩子們恍然大悟。剛才被教科書壓抑的課堂突然活了過來,大家開始你一言、我一語:

「對ㄟ!還安心入睡!」

「被爺爺奶奶環抱後,怎麼都沒有想到爸媽!?」

孩子們學得好快啊!我追問,如果遭遇父母雙亡這麼大的變故,小孩子可能會有什麼反應?

孩子們數說著會「痛哭」、「睡不著」、「哭不出來」、「呆住」 …各種可能,說來想去,大家就是很難接受,課文裡的小樹怎麼會「沒心肝」?

吐槽課文第二招--找出原文對照教科書課文

我談起原著《少年小樹之歌》,是一本世界知名的青少年小說。孩子們更狐疑了:「什麼?這算什麼知名小說?」「好爛的知名小說!」

眼看著世界名著因為入選教科書而身價暴跌,我得立刻拿出小說原文第一章前兩頁,請孩子們對照閱讀,同時, 從原文裡畫出「課文」。

孩子們對照之後(如下圖)一陣驚嘆:「怎麼刪掉這麼多!」「他們怎麼敢這樣!」


在小說頭兩頁,畫出來孤伶伶的,課文只摘取的幾行字。

請孩子們先忍住不滿的情緒,讀完這兩頁,觀察作者怎麼描述小樹和爺爺的互動?

小說一開頭是描述喪禮現場,大人們討論如何安置小樹,以及要分配小樹家的家私。在哀戚肅穆的場合裡,作者故意用「皆大歡喜」四個字,意味深長。接著,小樹和爺爺的目光穿越人群,找到彼此。小樹馬上推開人群、穿越院子,「緊緊地抓住爺爺的腿」,不肯鬆手!

「小說裡都有寫啊!」孩子們驚嘆,這麼重要的「有心肝」畫面,怎麼不見了?請孩子們猜猜,課文為什麼刪掉這些段落?

「覺得那不重要。」孩子說。

「不重要嗎?」我反問。
孩子們思考著。

吐槽課文第三招--猜想教科書編輯的苦心

一個孩子繼續追問:「為什麼小樹會安心的沉沉入睡」?

我請孩子們讀失落的另一段。大家驚訝地發現,小樹和爺爺奶奶怎麼「上公車」的過程也被刪去了。大家問著:

為什麼他們必須「等所有的人上車後才開始移動腳步」?

一個孩子突然聯想到,這裡頭會不會有「歧視」?我追問孩子,為什麼往這個方向猜?他一時說不清楚,純粹是從文字「憑感覺」看出來的。

孩子說不清楚,一來是因為作者故意寫得很曖昧,二來則是背景知識不足。再繼續追問的話,也不會有太多收獲;所以,是老師說故事、補充背景知識的好時候了。

先請孩子們「看清楚」小樹的爺爺奶奶是什麼族?孩子們發現,小說一開始就提到「查拉幾族」,一個沒有聽過的詞彙。第一次閱讀時,因為是沒聽過的名詞,眼光自然「跳」過去了。

我談道「查拉幾族」屬於美洲原住民印地安人的一族,就像台灣的原住民裡有阿美族、布農族,印地安人裡也有「查拉幾族」、「白族」 …,是美洲大陸的「老祖宗」。

「是美洲的祖先,為什麼會被歧視?」孩子純真的追問。我說起歐洲人趾高氣昂地「發現新大陸」,正是印地安人悲慘歲月的開始。

一個孩子忍不住抱怨:「小何妳不要再講了,我本來很喜歡美國。」

我微笑著告訴他,美國的好萊塢製造很多正義凜然的人物,例如「美國隊長」,透過這些角色昭示全世界,美國人是「大好人」。在真實的歷史裡,美國人對印地安人、黑人並不公道,歧視、欺負他們,甚至奴役他們。這些事在台灣,也曾發生在原住民和漢人、日本人相遇時。

下課前,請孩子們猜猜看,為什麼教科書編輯把這段也刪掉了?這天的回家作業,是請孩子們對照〈小樹〉這一課,和《少年小樹之歌》第一章的原文,找出課文還刪掉哪些段落?

再次上課時,我跟孩子們一起在白板上,做出一張表,把所有刪掉的段落列出來,請孩子們想一想,刪掉這些段落,對讀者的影響?

孩子們說:
「不知道小樹的心情,還以為他安心、冷血」
「不知道印地安人被排擠」、「歷史不要被忽略」
「不知道爺爺奶奶的心情」
「輕鬆有趣的不見了」

課文裡有一小部分傳達了爺爺奶奶對小樹的疼惜,剩下的四分之三以上篇幅,則藉著小樹的眼睛和奶奶的歌謠,述說大自然裡萬物有靈,足以撫慰人類的心,提供支持力量,這也正是一般人對原住民族的浪漫情懷。我請孩子們揣想教科書編輯的苦心,為什麼他們認為要刪掉一些「不浪漫」、暗藏衝突的段落?

「怕小孩學排擠」、「會對白人印象不好」 …,孩子們提出各種可能。

待孩子們說完,我補充自己的猜想:社會上多數人認為孩子的心是「一張白紙」,要給予孩子們正向的、美好的東西。這是為什麼一般教科書裡通常只教孩子「正面的」事情。這類想法的背後,把人心看得太「扁平」了。

孩子的心靈有「複雜度」,有能力了解複雜的處境,理解「血淚」的過去,會讓情感更豐厚、更有力量。而一般老師不這麼教,可能是教師手冊裡完全沒有提到「刪改」,完全沒有列出對照表,老師如果沒空讀小說,是不會知道的。
說到這裡,一位新同學說:「我要把課本也帶回去,給以前的老師看,叫他們以後都要這樣教!」

吐槽課文最重要一招
    --文本未解的公案務必說明,不可刪

在教案討論時,一位老師提醒我,《少年小樹之歌》有個懸案:這本書後來有爭議,在美國被下架了。因為美國人民突然發現,作者曾經非常熱衷政治,甚至投入 3K黨,提倡種族隔離政策。教案討論時,史英老師交代,這段公案務必要講給孩子們聽,不能「刪掉」。

孩子們聽聞公案很驚訝,不斷追問我「為什麼」?

我說明 3K黨和種族隔離政策,也談到自己想了好幾天,想不明白為什麼作者會投入這些事情,這是未解的「謎」。社會上有人猜,是因為作者幹了太多壞事,所以寫這本書來「贖罪」。

說到這,孩子們紛紛開始自行解釋:
「作者就是寫出自己小時候的故事啊!」
「作者覺得自己是印地安人、但討厭黑人。」
「作者覺得身為印地安人太『弱』,要依靠『強的』(指白人)。」
「因為作者有印地安人血統,書又賣得太好,所以白人抹黑他。」
我請孩子們繼續好好研究這個懸案,以後如果有機會解開謎底,千萬別忘記,一定要回來告訴我呀!

圖片提供/森林小學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