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9月29日 星期四

為什麼是「背影」? --父親節「敢」言

◎ 史英




前一陣子跟一群年輕人談起我的一項「祕訣」:凡事都從「對立面」去「想一想」,別傻傻地人家給什麼就吃什麼;然後,他們就想要試驗一下,看我的這個法寶靈不靈。我說:「不然,來看看國文課本。」;有一人說:「那我們來看背影那一課。」



我心想,什麼「背影」,我連「正面」都記不得了;但隱約中有印象,小時候對它就有許多疑問。於是,我高興地說:「太好了!」;他們看著我,不知我在嗨些什麼。其中一人唸起課文:「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…」;我說:「等一下,我們先從標題下手。」所謂「下手」,是指依照我的祕訣,要提出一個這樣的問題:「為什麼是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;而不是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?」。「而不是」的後面,就是所謂「對立面」;至於「為什麼」,當然就是「想一想」的發端。






聽說有這麼一個公式,他們都覺得很好笑。其中一人滿臉的頑皮,口氣卻正經八百,一字一頓地提高聲音:「為‧什‧麼‧是‧背‧影,而‧不‧是--」;他卡在那兒說不出來,顯然,想不出「對立面」可以是什麼。但其它人可高興了, 七嘴八舌地玩起了接龍;等到有一個說:「為什麼是背影,而不是頭頂?」,馬上就有人接著「…是背影,而不是水井」,還有,「…,而不是大餅」--這一下,接的就不只是龍,而是「韻」了。



等他們鬧得差不多了,我說:「好了啦,拜託講一點正經的。」;過了一下, 終於有人很認真地說:「為什麼是背影,而不是雙手?」。大家好像都似有所悟, 只有我不明白:「什麼意思?」;她說:「想起家裡長輩,通常都會想起他那一雙手。」哈,原來如此,沒錯,基測確實考過「想起那一雙手」的作文;我於是問: 「老師都教你們寫過那一雙手的作文,對不對?」,全部的人都點頭。


其實我心裡很火大,這是什麼的什麼嘛!考一次作文,長輩就淪為一雙手? 但我忍著,不動聲色,跟他們講起胡適的「(涼)娘什麼?老子都不老子呀!」(註),說:「像這樣用對比的方式來表達心情,是人類語言的特色,也是年輕人掙脫既有條框的一道自然出路;就是針對別人設下的局』,例如叫你天涼了要加衣服,你順著心中的感覺,自然就會想到它的對立面--老子』不就是娘』的對立面嗎?這正是小孩子順口就會說出來的話。只可惜胡適因此被媽媽罰跪, 也因為從小受到這種被壓制的教育,所以終其一生,他都站在當權者的那一邊, 從來不會為平民百姓說話…」



年輕人聽得楞楞的,不知道我為什麼忽然講古。但其中有一人說:「你是要我們像小時候的胡適,也對人家吐槽嗎?」;我說:「對極了,如果我們不要道貌岸然地為什麼是背影』,加一點不滿的情緒進去,改成什麼背影?怎麼不是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?』…這時候,突然有人冒出兩個字:「正面!」另一人說:「對,什麼背影』?怎麼不是正面』?」;又一人說:「對耶,到底有沒有講到他爸爸的正面啊?」



於是大家一起「尋寶」,在「背影」裡面翻來覆去地找;我們都嚇了一跳,真的耶,那麼長的一篇文章懷念爸爸,竟沒有一個字寫到爸爸的正面的樣子,更不要說眼神或表情。別的場景也就罷了,即使以最有名的「買橘子」來看,去的時候爸爸跨越鐵道,固然只看到他的背影;但「…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往回走了。過鐵道時,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,自己慢慢爬下,再抱起橘子走。到這邊時,我趕緊去攙他。」這時,爸爸的正面向著作者,但作者顯然並沒有「看見」他的「正面」,而只看見他的動作。


接下來,「他和我走到車上,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。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,心裡很輕鬆似的。過一會說:進去吧,裡邊沒人。」你看,連說話都是「單方面的」,而沒有對話,更別說眼睛的交會了(而且,也沒點出「那一雙手」)。再接下來,「等他的背影混入來往的人裏,再找不著了,我便進來坐下,我的眼淚又來了。」--上次的眼淚當然是在「背影」去買橘子的時候,所以,我們當然就要問:為什麼總是當爸爸轉過身去,作者才動感情呢?



課本強調這篇文章的標題下得好,因為文中「背影」二字出現了四次,除了第一段「…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。」,其它三次作者都流下了眼淚;但我的年輕人們,現在已經發現,應該要質問:當爸爸正面向著他,或和他說話的時候,他的眼淚跑去哪裡了?



這是一個好問題,涉及作者對父親真正的感情是如何。這時候,許多人已經滑起了手機。很快地,有人叫了起來:「原來朱自清的爸爸會欺負媳婦(朱的年輕妻子),不准她在家裡笑」;又有人說:「原來爸爸娶了好幾個姨太太,還虧空公款被fire了」;又有人說:「這個更誇張,他爸爸居然跑到朱自清教書的學校去找校長,透過他們的交情,直接把兒子的薪水全部匯到老家。」(朱原來只寄一半回去)…當然,網路上的資料未必都正確,但這父子二人之間充滿矛盾,應該是確實的了;何況課本上也說,小時候爸爸會把朱的作文扔到火爐裡燒掉…(雖然是要以此証明「嚴父出作家」)



那麼,合理的問題就是,難道就靠那幾顆橘子,過去的一切就一筆勾消了?他們認真討論這個問題,大家都覺得,雖然每個人都「很怨恨」自己父母的某些作為,但每次發作之後,自己一個人的時候,心裡總是充滿罪惡感;因為,父母都是為我好啊,沒有父母哪有我啊,養育之恩怎可忘記啊,只有不孝的子女才會怨恨父母啊…我說:「這就可見中國文化的厲害,它讓每個人都覺得對不起父母。」;有人說:「我知道了,這篇根本不是在講對父親的愛。他跟我們一樣,只是自己在怪自己,就是人家說的內疚啦!」



看到大家都在點頭,我把問題拉回來:「那為什麼是背影,而不是父親的正面讓他感到自責和內疚呢?」;他們七嘴八舌地講了起來:「正面的話,怕都來不及了」,「看到正面, 我只擔心他又要唸什麼」,「我根本很少去看我爸的正面」,「我爸比中國文化還厲害,只要看到正面,我就忘了要對不起他」,「看到背影, 才覺得他是我爸爸」--朱自清也是如此吧?只是自己不知道,他只能在看到背影的時候,才感覺到對父親的柔情!



怪不得「背影」這篇文章,讓這麼多人感動,原來,大家都從其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;然而,很少人發現這事情還有另外一面,那就是,它清楚地刻畫出中國文化的可怕:我們都被剝奪了和父親正面相處的可能,卻一無自覺!



我曾寫過「母親節敢』言」,說從有性生殖的演化來看,父親不過是個「送快遞」的,送來另一組基因,以促成遺傳的多樣化;現在正值父親節的時候,容許我再次得罪天下的父親:請好好對待自己的小孩,不然,在他心中,你就只能是一個「背影」!

註:
胡適《四十自述》:「…她(阿姨)怕我冷了,拿了一件小衫出來叫我穿上。我不肯穿,她說:『穿上吧!涼了。』我隨口回答:『娘(涼)什麼!老子都不老子呀。』我剛說了這句話,一抬頭,看見母親從家裡走出,我趕快把小衫穿上。但她(母親)已聽見這句輕薄的話了。晚上人靜後,她罰我跪下,重重地責罰了一頓。…」

本文成於2016年父親節前夕

   

圖片來源/Flickr Creative Commons 
圖片作者/halfrain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