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2月1日 星期二

「學思達」初探--從張輝誠老師的做法談起

◎金不換




大家都在說學生的國文程度低落,有人主張增加上課的節數,有人認為要提高古文的比例。但是,到底是因為教得太少,還是因為教得不好呢?如果是後者,教得越多恐怕更慘吧?那麼,老師們主流的想法如何,就值得更多的關注。


近兩年來蔚為風潮的「學思達」教學,正是發端於國文,除了從網路可查到老師們自編的講義,中山女高張輝誠老師,也已出版了專書,大談他的翻轉實踐;那麼,想要瞭解「改革」的走向,以「學思達」為對象,應該是很合適。

2015年11月3日 星期二

有感教室--人本教學法

◎ 史英




說「教育改革的核心,是教學方式的改變」,說「精進教學,才是根本」,說「不改變教學內容的翻轉,不過是在原地踏步」,說這些話,已經說了很久了;說了那麼久,人家當然會問,不然你說教學要怎麼改變?是改成探究式教學嗎?是問題導向的教學嗎?是促成合作學習的教學嗎?是…?(名目實在很多)--這真的是傷腦筋,因為我們所追求的「教學方法」,恰恰就不是現有的那些名目可以概括的;所以每次我都只能說,可以讓我舉個例子來說明嗎?

其實,整套「數學想想」的每一課,「科學高興班」兩年課程的每一個主題,「家裡的森林小學」(有聲書) 的每一個故事,還有涉及各個領域的已經發表過的許多教案,都是我們熱切想要說明的實例;只是,真正能領略其中旨趣的人,在「教育界」裡真的不多。我們也試著針對不同的教法提出評論,並在評論別人的同時,提出我們的教法做為對比,心想,這樣應該就很明了吧?然而,總是有人反應:明明理念相近,為什麼總是看人家的「負面」?

2015年11月2日 星期一

分組討論行不行?




◎ 陳妙嫻(板橋高中生物科教師)
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近日教育界興起一股翻轉的風潮,教師錄製教學影片,請學生在家觀看,上課時則進行作業練習。然而在生物科課程的翻轉中,上課活動卻是百家爭鳴,遊戲、實驗、線上測驗、分組報告與討論,各種創新教案紛紛出籠。各個教學共備團體摩拳擦掌,希望在擺脫傳統口述式教學後,能為課堂帶來一番全新的氣象。

筆者對於教育界的活絡樂觀其成,自然要投身浪潮之中,不落人後。本文參考生物科翻轉教室的提倡者--鍾昌宏老師在課堂中進行的創新教案,提出一點想法和延伸,希望促發討論、交流,以精進教學設計,嘉惠學生。

不翻轉,是為了創造深刻連結 --以高中國文〈訓儉示康〉為例


◎ 陳婉嫈(竹東高中國文教師)





為什麼不翻轉?


到張輝誠老師課堂觀過課的人都知道,張老師從來不「留一手」。除了在網路平台上無私地分享他製作的講義以外,觀課結束後也很熱心地詳細解釋課堂運作的設計。張老師認為,小組合作競爭是推動課堂討論很重要的關鍵。因此他設計了一份小組評分表,上台回答的組員表現左右了整組組員的成績,若有人答錯則全組零分,因此其他組員莫不積極把握補救的機會。他認為利用這樣的同儕壓力,可以督促學生投入課堂討論。

這張表單令我心生猶豫。我想起了小學時黑板上分排比賽的分數。那個因為家中疏於照顧而常忘帶手帕衛生紙、作業缺繳的同學,總是被許多同學討厭。但我又心念一轉:如果當時的老師有設計這個「補救」機制,也許那位同學有機會得到幫助,而不是陷於孤立的窘境。

「虛無式」翻轉,誰要?



◎吳仲堯(宜蘭縣員山國小教師)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近日,校長在教師晨會作結語時(以便聽不到反對意見),再次提到「觀課、學思達…」(註一)已成教育趨勢云云。稍有心眼如我者,即嗅出其久積腸腹之牢騷--本人來這學校都第二年了,看來看去,實在看不出各位有什麼改革活力?有什麼教育專業?外面都已翻轉成什麼樣了,你們竟如此因循苟且、不思長進…

當下,我的腦海一個「燈楞」:又來了~包藏傲慢的溫良!還等什麼?子彈自動上膛,腦袋轉來轉去:「去年有學生發起全校掛反核旗連署行動,獲得多數老師支持,最後是被誰擋下來的?在你校長眼裡,不認同這是教學活動,當然無關翻轉;那麼,校內有一群老師長期熱衷投注於《數學想想》的教學研究,難道就因為不是你的主事創建,所以也不算翻轉?」

腦袋轉定,扣板機、瞄準、深呼吸--

在發射的前一秒,我還是退膛了。我決定暫且按兵不動,先回去「翻轉」一下。

網路一搜尋,果然「翻」紅得很,於是挑了幾場葉丙成、張輝誠近期的推廣演講來「自學」。研習過程中,說完全沒有感動是騙人的,光看他們直批熱諷傳統填鴨式教學的沉疴病癥,就還滿爽快的!我極願意相信,他們對教育改革確有一份雄心與赤誠;但這份感佩也就僅止於此了!因為再深思,我便不禁要搖頭苦笑:原來他們急切的翻轉(不論是有心或無意),無非就是將人類累積下來的文明知識,徹底的「資訊化」與「遊戲化」,乃至「虛無化」呀!這樣的苦笑背後,絕無任何鄙視之意,反而是發自內心,帶著一份深深的無奈與同情的…

我也曾認真「翻轉」,這才憂心忡忡…

那年,小學六年級,來了一個年輕老師,曾在某堂國語課讓我們分組競賽,玩比手畫腳的遊戲認識生字新詞,當時的我心想:相較於乖乖的坐在下面聽課,這真是有趣太多了,為何老師不每堂課都來遊戲比賽呢?

同樣是小學的某個暑假,學校來了一群大哥哥大姐姐,有會搞笑的、會唱歌的、會跳舞的、會帶遊戲的、會彈吉他的、會變魔術的…每個人對待小孩都好親切、好熱情;只有一位戴墨鏡揹藍白紅帶子的除外。當時的我又想:我長大後也要去當大哥哥。

考上師院,參加了傳說中最精實的「康輔社」,學搞笑、學唱歌、學跳舞、學帶遊戲、學彈吉他、學變魔術…,寒暑假總是南征北討、上山下海,終於如願以償的當上了大哥哥。特別要補充說明的是,所謂的「精實」名聲絕不是喊假的,本社不僅標榜才藝求精出眾,我們更深切體認到師範生的本業使命,各項表演內容自當符合教育的正面形象,各種營隊課程亦須有具體詳實的教案設計,且務必於行前經由教學組驗收認可。透過不斷的出隊,我們操練各種團康技巧:套用話術、表情肢體誇張化,以鼓動團體情緒;活用正負增強的計分機制,營造同儕合作壓力、小組競賽氣氛。我們一心嚮往某某強人學長呼風喚雨的能力,要小孩靜就靜、動就動,要尖叫歡呼就尖叫歡呼,要痛哭流涕就痛哭流涕…

畢業後,真正來到小學現場,不同的是,終於能夠坐擁一個班、一個講台。但我還記得兒時那個幻想,我不想複製填鴨,我不想霸佔講台、獨搶麥克風,我想讓所有的課程活潑化,讓孩子在遊戲中享受學習的快樂,並且培養出「自學、思辨、表達」的能力。因為大學社團累積的經驗,我熟知如何建立一套獎勵機制,安排小組合作、競賽,再將課本所要教的內容轉換成各種問題,讓孩子自己找出答案,如此,學生便能在課堂中活起來、動起來,而老師的工作就是一個益智節目的製作人兼主持人。

如是,我朝這個方向持續進化到第四年,某日教務處宣布,各學年及領域必須派出一名代表,教學演示給國教輔導員看,便自告奮勇認領了五年級國語,準備向輔導員討教。演示當天,我使出看家本領,整理了一課的總結性評量問答題,學生平日亦已按組內異質、組間均質原則編號分組,答題對象及方式縝密配套設定,整堂課下來節奏緊湊、全班情緒沸騰,我頗為自得意滿。課後與觀課輔導員對談,她先是客套的肯定:「看得出你很有教育熱情,師生關係經營得相當融洽哦。」,隨即便問:「你應該還沒教滿三年吧?」(我馬上警戒起來,想倚老賣老?)重點是下面這句:「這樣的語文教學好像空洞了些…」之後,我一直纏著她理論爭辯的蠢樣就略過不提了!

以上之所以自曝其短,是為了進一步表明我對「翻轉現象」的同情與憂心。以我近年「再」翻轉後所學之見,知識若按性質分類,大致有「資料性」、「技能性」及「原理性」三大類;傳統教學即是把力氣全壓在前兩大類上,且流於單向式的灌輸記憶、枯燥乏味的重複操作,完全偏廢了最後一類。我很能理解,當一個老師不甘淪為劊子手而思圖改變時,其直覺式的經驗連結,自然是設法完善各種遊戲機制,製造一種「攻城略地」、「擊靶破關」的成就感,以誘迫學生「沉迷」於其中,進而提昇自學效率--「PAGAMO--拍game學(台語:拍game學)」(註二)足堪稱「資訊化+遊戲化」此思路下的登峰造極之作。

然而,「翻轉」旗號如今已開枝散葉、震天價響,熱血感召各路英雄好漢,吾人理當予以鼓掌致敬,為何還要扣以「虛無化」之名?我認為其共通的盲點便在於:將所有「知識的傳承」一概窄化為「資料的吸收」與「技能的精熟」,仍舊輕忽了最重要的「原理性知識」的價值;就這點而言,實與傳統教學無異。

不重知識辯證,教師終將「虛無化」

「原理性知識」的價值能否彰顯,決定於「問題意識」的存否,沒有明確的「問題意識」,人的主體性將異化成知識的附庸。學習者的原始動機,本應來自關切知識本身的「深刻問題」,不該是外加的各種馴化機制,而對「問題」優劣深淺的琢磨與玩味,多半仍需由學思經驗豐富的教者來啟發、引導;要言之,「知識的傳承」若欲臻動人心弦,關鍵即在教者對該門知識先備真知灼見,並輔以教學現場主持對話的功力。

「翻轉教室」確也強調「問題」的引導與課堂的主持,但從幾位翻轉名師的教學演示看來,似乎都只為了消化制式教材、補充資料,才來設計問題,課堂討論多半亦停留於訊息的歸納整理,始終未見提出較本質性的問題(或許是我涉獵的還不夠多),例:「為何非讀這些資料不可?」以引發深刻的思想辯證。尤其,當老師們孜孜念念於「翻轉」的終極境界--「甩手養生」時,被「虛無化」的已不單是知識,恐怕將是一個個活生生的「人師」啊!於是,我不免要困惑:翻轉了半天,難道就只為了將傳統師生的生命樣態--「半獸人v.s.植物人」(註三)對調過來?更且擔憂的是:在一種鄉愿、和稀泥式的觀課氛圍底下,學生們在翻轉教室裡所感受到的樂趣,到底有多少是起於知識的好奇而心領神會?亦或僅僅是依附於那些外加的功利虛榮?若不幸僅剩後者,我想也不能怪他們老師的,因為「老師也是苦過來的呀!」(註四)

報告校長:我已經「學思達」完畢;您呢?也準備好要被「翻轉」了嗎?

註一:「翻轉教室」關鍵詞。

註二:PAGAMO」係由葉丙成教授及其帶領的台大學生團隊所共同研發,且宣稱全球首創,將線上遊戲與互動式開放課程精心結合的線上學習平台。見〈超越教育!線上學習新革命:葉丙成at TEDxTaipei 2013〉影片

註三:張輝誠老師在演講中常批評傳統教學把學生「從動物訓練成植物」。

註四:見張輝誠老師於20141213老師,你學思達了嗎-- 中山女高張輝誠老師學思達理念分享〉演講中的玩笑語。

攝影/曾慶怡

精進教學,才是根本(下)

◎史英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攝影/曾宥渝

請先閱讀:
〈精進教學,才是根本(上 )〉
〈精進教學,才是根本(中)〉



一個數學的例子


這是一題國中幾何證明題,不是很難的:

但 一位老師說,他想要有一種教法,要教學生「自己想出怎麼證」,這下就難了;一般而言,如果學生問「我想不出來怎麼辦?」,我們通常回答「多做題目,多思 考」。現在,則是要發展出一個教案,把「如何想出」當做主要目標,直接透過「教學」讓學生「學會怎麼學會」,而不是只學會「老師的解法」;於是,我們幾個 數學老師,為此特別聚會,看看能做出什麼。


精進教學,才是根本(中)



◎史英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圖片提供/森林小學


4.     閱讀的要義--探索語境、尋求言外之意

這一下,大家的眼睛都亮起來了,眉間的陰霾竟一掃而去。對的,語文教學最重要的,不是只教寫出來的意思,而是教學生體會沒寫出來的還有些什麼。論語是孔子與學生對話的記錄,他不會是對著空氣說話;而他說的話,應該也總是對學生的某些想法的回應:怪不得他要用「疑問否定句」呢,每一個「不也…」的說法,大概總針對著學生的某個對立的意見,只不過夫子出語含蓄文雅,沒有質問學生「你何必非得…」。

那麼,「學而時習之」是針對學生的什麼想法呢?教閱讀的另一件重要的事情,就是得設法重現文本的語境。這些,我們在語文教育的理論課堂上都學過的,但是,已經有多久了,我們很少把它用在實際課堂的教學上。現在我們沒有老師,我們得自己教自己。有一位說:我有一點明白了,一般人都以為這是夫子在教訓學生要用功;但你看他把重點放在「時習之」上,就可以想像,也許是有學生不怎麼喜歡一天晚都在復習舊的東西…

精進教學,才是根本(上)



◎史英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攝影/曾慶怡

上次寫了「翻轉翻轉」之後,得到葉丙成老師九千字的回文;這讓我放下一顆心,因為最怕的就是自以為忠言逆耳,但根本沒人理你。

所以,理所當然的,我應該慎而重之地再做出回應;這本來就是我提倡「翻轉也必須翻轉」的本意:經過這幾年的加溫,凡是想要有所改變的老師,都有意無意地,主動被動地掛上了翻轉的名號,現在應該已經到了可以好好交流意見,讓不同的主張相互激盪的時候了。

翻翻〈分享的力量〉



◎ 林二啼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攝影/曾宥渝

老友W是位小學老師,我們約莫半年聚首一次,席間把酒縱論,主題免不了台灣前途、教改現狀。今年七月,W問我對熊熊的「反黑綱之火」有何看法?有道是「一鳴驚人、二啼贊聲」,我模仿柯P回應:「該怎麼辦就怎麼辦,比照黑心食品處理模式,要求退回並全數銷毀!」隨即引來彼此一陣的笑鬧與共鳴…

W臉色突然一沉,冷問:「若百年黑店堅不踩煞,橫心『溼滑』到底呢?」我快意接答:「哈!那他們明年的選情只好跟著一路『溼滑』到底囉!」這下,他不但沒再起鬨,表情反倒愈發嚴肅的澄清:「先不談大選,我比較想關切的是教育現場會怎樣?」我也配合著正經起來:「你是在擔心洗腦課本可能造成的負面效應?」他遲忖了一下:「嗯,對一半。」接著說:「食物確有黑心摻毒,哪怕一口,萬不能給小孩嚐試下肚;但課本果真逆勢消『獨』,即便百看,學生的腦未必就輕易讓它洗去呀!」

「翻轉」觀課老實言

◎ 金不換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


那是可以接連幾堂的「線上觀課」。



古早的「教學觀摩」,只是偶而為之的表演;如今,「觀課」已日漸平常,主要的推力來自政策,例如「教師專業發展評鑑」,要求學校主管到「教室走察」,教師每年應開放多少課堂等等。這種打開教室的新文化,是否真能提升教學,或是搞出更多的形式文章?還有待檢視。

拈花微笑讓學生證得大道?--教育部的公案翻轉

◎李昀修


 教育部示範影片截圖





最近被課綱微調一事弄得心煩,「思華」的部長一下說要共寫教科書,一下說是各自史觀與解讀不同,說來說去,總是不肯面對課綱本身的錯誤。

但這些年似乎只忙著在課綱上東調調西弄弄的教育部,竟在約莫一年前抽空拍了幾部關於翻轉教育的影片,似乎終於想起自己不是洗腦部而是教育部,終於願意在教育上著墨著墨而不是光扯後腿,簡直令人熱淚盈眶。

其中有部「翻轉課堂新詩教學實驗」分為上下兩集,以吳晟先生的詩作〈土〉作教學示範,雖不可不謂用心,但在文本的解讀上卻相當的碎裂、片面,讓我在觀看時感到有些困惑。

至 於困惑在哪?我們得先來看看影片到底說了什麼,再回到文本上琢磨它可能說了什麼。就像課綱微調,不管站在哪方總得說出個道理來。但倘若說得像部長的線上開 講一樣牛頭不對馬嘴,這種呼嚨學生的方式就太小看人了。(吳晟先生詩作〈土〉,與教育部影片,已附在本文末,請讀者參照閱讀)


不可思議的翻轉示範



◎金不換

編按:這篇文章的作者下筆非常敦厚而客氣,但我們編輯台認為讀者有權利知道,做出這麼離譜的演講和示範的,是輔仁大學物理系的張敏娟教授;而這麼沒水準的研習,正是教育部的「教師專業成長計劃」中的「翻轉教室工作坊」--他們既然敢做這種事情,就應該接受外界的檢;他們既然自己不覺得汗顏,那我們也就無須為他們隱晦了。


終於,從前兩期的《人本札記》,聽到對於「翻轉教室」的公開異見了;我想,不僅是真理越辯越明,教學的內涵與藝術,也會是越磨越光,那麼,就事論事的評論,應該是「只怕少、不嫌多」了。或許孤陋寡聞,但就我所知,針對普遍有困難的物理科,是要怎麼翻轉呢?似乎比較欠缺討論;於是我想,乾脆自己估狗吧,找找「翻轉教室+物理」,有什麼教學影帶或教案可以請益?卻沒想到這一看,陷入了深深的困惑…

妳確定還要再拗嗎?--回應張敏娟教授

◎金不換


人本札記三一四期〈不可思議的翻轉示範〉一文,是我對輔大物理系張敏娟教授,在高中所提供的物理教學研習(註一)的批評;本來只想討論翻轉教學,對於張在 物理上的錯誤只想點到為止。不料張教授於臉書上的回應(註二),對其所犯錯誤極盡硬拗之能事。這樣一來,為了明辨是非,我不得不對「教錯的部份」再做回應;其它問題說來更是話長,就暫時不提也罷。

當天教做「功」,張教授提出的例子(如文首附圖;圖片取自張教授投影片),簡報中的算法:

2015年10月30日 星期五

翻轉翻轉



 ◎史英





在某個場合裡,又有人問我翻轉教室的事,說針對這教改的新潮流,你怎麼都不說話?我說,應該很明顯嘛,就是我並不太贊成這個潮流的方向;但它確實讓很多老師願意嘗試新的可能,我也不想要給進步的老師潑冷水。但這次和以往不同,眾人竟群起而攻,一個說:你也太看不起人了吧,如果真的是進步老師,怎麼可能被冷水澆退呢?又一個說:怎知老師們參考了你的反對意見,不是變得更進步了呢?比較「壞」的就說:你如果把反對意見說出來,搞不好會被人家駁倒,悶在肚裡不說,反倒很安全…當然,我知道他們還有另外一句:你以為你誰啊?有那麼大的影響力嗎?沒說出來是給我留面子。



好吧,既然說到這個份上,我也就試著來唱一點反調;唱得對不對,好不好聽,就請各方批評指教--如果針對傳統教學,我們認為翻轉有理的話,那麼對於漸漸吸納很多資源的翻轉教學,也來翻它一轉,應該也無不可吧?


i 可以怎麼出場(下)


◎史英 



☛ 建議先閱讀〈 i 可以怎麼出場?(上)〉

2015年10月29日 星期四

「可汗學院」為什麼不肯「精進教學」?


◎史英



「翻轉翻轉」(見《人本教育札記》第三一一期)的話題,已經佔去《人本教育札記》兩個月的「論壇」專欄了;但我還是覺得應該再繼續追擊教學問題,而把佔據心頭的「中學生反課網」暫時先放一放:不僅是因為「精進教學,才是根本」(見《人本教育札記》第三一二期),也因為教學從來都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。

i 可以怎麼出場 ─兼評可汗學院的教法(上)



◎史英



〈可汗學院為什麼不肯精進教學?〉一文中,我提出了一些和流行觀點不同的評論;為了避免淪為抽象的言詞,應該舉出實例。以下的例子,是algebraⅡ中「複數篇」的第一個單元:「虛數單位iThe imaginary unit i)」。因為國外的評論大多集中在小學的部份,所以我選了一個中學的題材;至於選該篇中的「第一單元」,則是為了避免涉入太多技術性的內容,以便不大熟悉「複數」的讀者也可以輕鬆閱讀。

另外,我也覺得負責任的討論,不能只檢討別人;所以除了不得不先簡單介紹可汗這個單元的內容之外,本文主要是呈現我所提出的「對案」,也就是針對同樣這個標題,大概同樣長度的影片,我所設計的一個「腳本」──評論可汗的教法反倒成為其次了。